首页 > 专家咨询答疑 > 诊疗咨询

诊疗咨询

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体内铜沉积的一般规律是什么?

发表时间:2013年03月15日 浏览次数:

HLD患者体内铜的异常沉着过程,众说纷坛,近代经DeissSternliebShikata等分别长期研究,按各年龄组患者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,提出了病程分期的概念,对HLD的各种不同类型、不同时期发生的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,作了比较合理的解释。故试以Deiss分期法为主,结合其他各家分期法,对比综述如下:

I期     (肝铜蓄积期):主要是游离铜在肝脏内逐渐缓慢地蓄积,弥散地分布于肝细胞浆内,而进入溶酶体内则较少。肝组织出现脂肪浸润和单小叶纤维增生,并可能产生无症状性或隐袭性肝硬变。

II期   (肝铜饱和释放期):此期大多发生于510岁以上,游离铜在细胞浆内自轻度逐渐增至中等度的蓄积,并从细胞浆渐进入胞浆的溶酶体内,引起肝细胞弥散性坏死和显著的肝纤维组织增生。临床上可能出现代偿性肝硬变表现,也可能发生活动性坏死后肝硬变的征候。

III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脑症状潜伏期) 铜在肝脏外各组织尤其是脑内和角膜弹力层逐渐、缓慢地蓄积,临床呈现角膜色素环,但一般并不出现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。

IV期 (脑症状期) 脑内铜沉积显著,临床出现缓慢进行的、以锥体外系统为主的各种脑症状。角膜色素环阳性,血清CP显著降低,尿铜排泄显著增加及胆汁铜排泄显著减少。

V期   (终末期)通过确切的、系统的强力驱铜治疗,临床症状缓解或显著缓解,称治疗后铜相对平衡期:或因治疗不当,肝、脑等重要脏器严重损害,进入终末期。